和同龄人相比我可能算是接触网络文学比较晚的。不管是形式还是内容,当年我都不算是非常适应并且习惯网络文学风格的那一批人,没有追过更,那些连载时期已经风靡过的很出名的作品也都是后来又出版了纸质书甚至做了影视改编之后我才迟迟读到。作为创作者,我也不习惯随写随更,读者实时的评论反馈对我来说也没有什么创作上的影响,所以一直都没有想过走网文这条路。
早年间还在读书的时候,为了解压,也零零碎碎地写过一些,有完稿的也有写一半扔掉的,什么题材都有,但是后来写文的网站倒闭了好几个,存稿也丢了,后来工作忙也没太当回事,就放下了。
再后来偶然看到豆瓣阅读的中篇征文,想着篇幅也不长,几万字的中篇可以用平时零碎的时间打磨,不像长篇那么需要大块的时间和精力,就写了一些,当然更多的原因也是对现实题材感兴趣,看到征文有直接以女性组分类的组别,觉得很意外也很难得,以我当时对网络文学环境非常粗浅的了解,以及对我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非常有自知之明的了解,其他的题材我也没办法立刻上手尝试。于是就有了一开始的中篇系列,包括后来的《安全期》《梦冬》,基本上都是取材于在国外读书和生活期间观察到的人和事,切入点很小,想表达的也比较单薄,没有那么多沉重的东西。
一直到后来的长篇,我始终在写女性群像。不像前几年女性话题基本上限于家庭剧和爱情剧内部的讨论,近几年女性题材的项目多了很多,都市职场、家庭伦理,甚至悬疑刑侦,都会有相关的话题和标签,有热度也有争议。其实我觉得是好事,不管是作为作者还是读者或观众,我自己也想看到更多从不同切入点,不同叙事结构,不同表达风格来尝试的作品。
我觉得一个能被大家记住的故事,一定是主题共情力强且人物特色鲜明的,群像故事在此基础上用丰富且各有辨识度的人物角色关系来编织情节,不管是主角还是配角都有自己的记忆点和人物弧光。群像故事的思路有很多,也有很多优秀的作品珠玉在前,角度也很多样,取决于创作习惯和灵感来源,校园爱情、都市职场、悬疑谍战、传奇探险,都有很出色的群像作品。写女性群像本质上是一样的,是一个人,一群人的故事。
以我自己的写作经历为例,写《贤媛》是主题先行,想要写几个女孩十年间从校园走入社会的成长历程,各自在生活中遇到的困境以及蜕变之后更加自洽的勇气与力量。写《同谋》(《我们这样长大》)是人物先行,一个父母缺席的留守儿童,天资聪慧却没有学习条件,一个在父亲超标的期望中成长,时刻惶恐着越长大越无法满足大人的期待泯然众人,两个女孩互相羡慕又敌对,却在长大成人之后对彼此有了更多的共情与理解。写《隐身的名字》也是人物先行,一开始出现在我构想中的是一个温柔美好的女老师的形象,她带给青春期的女孩无限可能的希望,鼓励她们去更广阔的天地,去实现自己的理想,但她自己却承受着天长日久的苦难,永远囿于社会和家庭的桎梏无法脱身,当年她帮助的女孩们长大了,也经历了属于自己的磨难,但她们不仅自己可以走得远远的,也可以回过头来向当年为她们开启世界的门的老师,伸出援手。
可以主题先行,也可以人物先行,但最终一定是相辅相成并行的,人物是主题的血肉,主题是人物的灵魂,一个完成度高的故事,一定不能为了刻意去扣主题而牺牲人物逻辑,同时也不能为了给人物加无谓的高光而忽略甚至背离主题。不同于特点鲜明节奏紧凑的类型小说,在家庭伦理和都市情感的题材里写群像故事,尤其是女性群像,很容易陷入繁琐的情节堆砌中,过于平铺直叙又缺乏戏剧性,过于刻意又会变成洒狗血集锦,人物过于雷同没有记忆点,过于极端又显得悬浮不接地气。
在这方面,我自问也做不到很好,我的原则是首先要把人物立住,就像尽职的演员即使演一个戏份很少的配角,他/她也会为这个角色写一个完整的小传,生平、家庭背景、性格习惯、行事风格,在最初构建故事的创作者这里,大大小小的角色也都有这个待遇。可能在最后完成的故事里,主角用上九成十成,配角用上七八成五六成,再边缘些的角色用上两三成,但至少每一个角色在你的整幅构图里都是有迹可循的,他们的行为是合理的,是符合他们的身份、习惯、性格的,不是用来给唯一主角服务的无脑工具人。一个性格软弱没有经济基础洗衣做饭半辈子的家庭主妇,如果她老公出轨了,她不会迅速去手撕小三,那是强行开的“金手指”,她可能会忍气吞声很久才去寻求帮助。一个从小习惯了被打压的女孩,长大后遇到一个喜欢她的男生,说你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人,她可能会想,他是全世界第一个夸我的人,可能就会跟他在一起,一个从小被夸到大宠到大的女孩,喜欢她的男生说你是全世界最美好的人,她第一反应可能是,对啊,我是啊,这还用你说。一个爱子女胜过自己的母亲,如果她的孩子生病了,她不会无动于衷,因为孩子是她生活的唯一核心,但如果她的孩子抑郁了,她却有可能因为自身常识的缺乏和陈旧观念的影响认为抑郁症不是什么事,因此耽误了孩子。
人物因为缺陷和犯错才生动。在缺陷和犯错里挣扎,尝试,被打败再站起来。读者和观众看到她们在泪水和汗水里跌跌撞撞地应对属于自己的命运,才是主题的意义。人物立住了,不需要去提纲挈领,你就知道你的人物是不是你主题的表达,适不适合出现在某个情节某个场合,甚至会不会走向既定的结局。
以我的《她和她的群岛》为例,这本的初衷是想要写一个亲情故事,展现一个以姥姥为灵魂核心人物的大家庭里每个女性的成长,但一开始出现在我脑海里的形象是李衣锦,这个大家庭里唯一没有话语权,没有自己的喜好,没有生活的乐趣的女孩。但逆来顺受的孩子总有叛逆的那一天,她迟到的叛逆给家里一派和谐的氛围撕开一道突如其来的口子,让所有人不得不开始正视自己隐藏在生活平静表面下的可能随时会爆发的矛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难言之隐,都有即使最亲的人也不愿意倾诉的痛苦,都做过错事,一边后悔但又背负着压力没有改变的勇气。所以她们的行为和决策是需要思前想后没那么果决的,是真实的日常生活中遇到困境之后会变成的样子。这样的拉扯,踌躇,互相伤害又后悔,明明关切却又忍不住指责和嫌弃,是平凡但又让人容易共情的亲情的样子。
无脑的大吵大闹固然“爽”,固然解气,但是比起读完一个故事之后,你记得这个角色做过什么具体的事,她吵了几回架,交了几个男友,换了几个工作,我更希望你注意到她吵架过后要怎么平复,她分手或者失业之后做了什么,她和母亲的隔阂到底能不能通过争吵和谩骂解决。她像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人,你知道她的喜好是源于童年发生的什么事情,你知道她花了怎样的勇气才和过去和解,从此自己为自己的所有决定独立负责,你会觉得真的存在这样一个大家庭,彼此依靠,她们可以想走多远就走多远,去追求自由和理想,不必回头就知道支持自己的家人永远都在。这是我想要写这样一个有些平淡的亲情故事的初衷。当然我也有私心,我奢望每一个角色都能从生活的困境里挣扎出来,虽然不足以开“金手指”,但总还试着给她们一个绝处逢生的机会。
人物是虚构的,幸好是虚构的。主题落在现实上,却又显得过于理想化。写到现在,我也不敢说我是一个现实主义创作者,我最多只能算是一个始终在抛不开的现实主义和放不下的理想主义之间反复纠结的创作者,并且会在今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继续纠结下去。我只能粗略描绘出那些苦难和绝境的冰山一角,悲观的理智告诉我圆满结局不存在,但又往往心软,想把所有的不可能发生的幸运,不可能存在的美好,不可能实现的梦,都在故事里给她们。这也算是独属于创作者的特权了。
每个人的困境都不相同,故事里的人物也不能给她们人生抉择的答案,但我希望有那么一个瞬间,她们就像我自己一样,看着故事里的那个女孩可以拥有掌控自己生活的力量和追逐理想的自由,就可以再多坚持一刻,多储存一些希望,去面对以后的人生。
可能我属于女性题材里比较难归类的那一种,但好在豆瓣阅读的作品分类很准确也很清晰,职场小说,言情小说,女性悬疑,也有的主题直接聚焦女性成长,家庭伦理,每一种细化类型都有作者写出很优秀的作品,所以我觉得在这个领域可以深耕和创新的视角和内容有很多,不管是剑走偏锋的主题,还是独特有趣的人物,还有很多好故事可以说。
也有人给我发私信说,看了我的故事,也激发了心里想要写出自己故事的念头。每次看到这些坦诚的文字,我都会觉得又心虚又感动,一开始写作的时候,我也从来没有想过真的会有读者跟我自己一样走心地去共情这些角色,我写的还太少,还有太长的路要走,我自己也远不足以成为别人的标杆,但或许我笔下的角色可以。毕竟她们是我寄予了期望和祝福的人物,希望读过我的作品的女孩们,也可以一样勇敢和幸运。也希望她们也像故事里的那个女孩一样,紧紧握住自己手中的笔,去写,去表达,去争取属于自己的一切。这是我写每一本女性群像故事的出发点。
作者简介:
易难,豆瓣阅读签约作者、编剧,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斯坦福大学。作品多书写女性复杂多样的生活状态与细微的精神世界,意在表达独属于女性的勇气与力量。多部作品已售出影视版权,代表作品有长篇小说《贤媛》《我们这样长大》《她和她的群岛》《隐身的名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