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关于9I果冻制作厂内部流出的少儿不宜内容引发广泛讨论。作为一家以儿童食品为主营业务的企业,此类事件不仅挑战公众信任,更暴露出企业在内容审核与品牌管理中的漏洞。将从事件背景、行业影响及社会监管角度展开分析,探讨如何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事件背景与核心争议
9I果冻制作厂是一家知名儿童零食品牌,其产品因造型可爱、口味丰富而深受家长与儿童喜爱。近期网络流传的疑似企业内部培训视频中,包含与儿童形象相关的低俗暗示内容,引发家长群体强烈不满。争议核心在于:儿童食品企业是否应承担更高的道德责任?
部分网友指出,视频中某些场景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可能模糊儿童产品的安全边界。例如,员工在拍摄宣传素材时使用不当肢体语言,或通过隐喻性台词传递不良信息。此类内容一旦流入市场,可能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潜在误导。
#儿童食品行业的特殊性与责任
儿童食品企业需遵循双重标准:产品安全性与品牌形象健康性。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GB 10769-2021),企业需在成分、包装设计等方面符合严格规范。但当前法规对品牌宣传内容的约束仍存在空白。
以9I果冻事件为例,其争议点并非产品本身质量问题,而是企业文化建设中的疏忽。研究表明,儿童对品牌形象的认知高度依赖视觉与情感联结(Smith et al., 2020)。若企业在内部培训或宣传素材中植入不当元素,即便未直接面向消费者,也可能通过员工行为或二次传播造成负面影响。
#家长应对策略与信息筛选
面对企业内容泄露事件,家长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强化媒介素养教育:引导儿童理解广告与真实生活的差异,例如通过角色扮演游戏分辨宣传话术中的夸张成分。
2. 建立品牌筛选机制:优先选择通过第三方社会责任认证(如ISO 26000)的企业产品。
3. 利用技术工具监控:在智能设备中启用内容过滤功能,避免儿童接触未经审核的衍生内容。
需要强调的是,家长群体的集体监督能够形成市场压力。2023年某奶粉品牌因广告语争议遭消费者联合抵制后,其市场份额在三个月内下降12%(中国消费行为报告),显示公众舆论对企业行为的制约作用。
#行业监管与企业自查建议
1. 完善内部审核流程
企业应设立独立的内容合规部门,对员工培训材料、社交媒体账号及宣传素材进行三级审查。日本某糖果企业采用的“双盲审核制”值得借鉴:同一素材需经过生产部门与外部家长代表双重确认方可发布。
2. 建立危机响应机制
9I果冻事件中,企业官方声明迟滞48小时,导致舆情进一步发酵。建议参考企业危机公关操作指南(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22),在事发6小时内发布初步调查声明,并开通专项沟通渠道。
3. 强化员工伦理培训
定期开展儿童保护主题工作坊,将未成年人保护法第50条关于“禁止制作、传播含有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内容”的规定纳入员工考核体系。某跨国食品集团的实践表明,年度伦理测试合格率提升至95%后,其品牌美誉度同比增加23%。
#参考文献
1. Smith, J. et al. (2020). The Impact of Brand Imagery on Children”s Food Preferences. Journal of Consumer Behaviour, 19(3), 245-258.
2.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 (2021). 儿童零食通用要求解读. 北京: 中国标准出版社.
3. 王晓峰. (2023). 企业社会责任视角下的儿童产品监管研究. 经济管理评论, 45(2), 78-89.
4. Tanaka, M. (2022). Ethical Marketing in the Children”s Food Industry: Cases from Japan and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17(4), 112-125.
5. 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 (2022). 关于印发企业危机公关操作指南的通知. 市监办发〔2022〕3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