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编辑手记:如何把楷模事迹化为文学书写

“作为责编的我内心十分焦灼,因为那时内文编校早已完成,万事俱备,就差封面了。但是越着急越束手无策,领导安慰我,实在不行就用回第一版。听完这话,我反而镇定下来了:不能就这样妥协!”

在珠海东南部的万山群岛中,有一座形似扁担的海岛——担杆岛。岛上生活着一群特殊的“岛民”:数百只野生猕猴。35年前,一位年轻人踏上这座孤岛,开始了与猕猴为伴的守岛生涯。这段人与自然的奇妙缘分,最终化作长篇儿童小说《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

《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是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得主胡永红的最新作品,是一个以珠海担杆岛守岛人刘清伟为原型的英雄故事。军人刘清伟退伍后接受组织安排,孤身一人扎在了珠海担杆岛——这里位于珠江入海口,万山群岛最东,是中国南端重要的战略门户,曾是万山海战的主战场。它不仅因独特的地理位置而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是一处生态宝库,孕育着众多珍稀的动植物群,如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猕猴、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小灵猫、濒危罕见植物黏木等,在自然生态上有不可替代的价值,也因此成为偷盗偷猎者的目标,需要重点守护。退伍兵刘清伟在这样一个条件差、任务重的原生态海岛上一待就是35年,可以想象,在这期间他一定经历了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苦。但是,作家并没有将这个故事塑造成带有说教味的英雄传记,而是在其中加入了温情的日常、灵动的细节——守岛期间,刘清伟与岛上的猕猴建立起了深厚的情谊,尤其是天梭和岱山两只小猕猴。它俩就像两个顽童,给刘清伟日复一日的巡山守岛生活带来了不少活泼的插曲;又像两个跳动的音符,给这部英雄礼赞注入了生机与趣味。此外,书中对天地万物的大量描画,也让人深感自然神奇而伟大,尤其是猕猴王后海娘去世那一节,教人热泪盈眶。

总之,就是这样一部融合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生态主义的生命交响曲,让我当即意识到:一定要好好抓住它! 因此,作为这部作品的编辑,我在成书过程中不断思考如何将其以最完美的姿态呈现给广大读者。

专家审稿:“虚”与“实”的关系

在这部新作中,胡永红充分发挥了其创新精神,讲述了一个以真实人物为蓝本的故事。但在这个故事中,应该如何处理纪实与虚构的关系呢? 为此,我社总编辑翁容建议把“研讨”前置,请专家先对文本提出完善和修改建议。

从专家们陆续返回的意见来看,他们都对选题立意、故事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表示了肯定,但也确实对纪实与虚构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质疑——作者笔下的猕猴显得过于“人性化”了,比如猕猴天梭为了拯救被关禁闭的同伴岱山,偷走刘清伟的孩子来仗人势吓退其他猕猴,是否显得心机过深?这就造成了一种割裂:书中人的部分更像纪实文学的写法;但猕猴这条线过于夸张,像小说。

从作家的角度出发,或许她偏爱这样一种交融的创作方式,其获得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的作品《上学谣》亦是如此:“有着元小说的影子,但又不是元小说;有着万物有灵的童话思维,但又不是童话……”从编辑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专家的意见是合理的,文学作品最终服务于读者。综合考虑之下,我们请作者对猕猴部分进行了适当修改,使其既保留情节的温暖,又不违背动物行为学规律,将“猴子通人性”这一设定框定在合理的范畴内;同时在研究与讨论之后,将《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这部作品定义为以珠海担杆岛护林员刘清伟为原型的长篇儿童小说,将现实的厚重与童话般的诗意相融合,通过护林员与猕猴的传奇故事,让少年读者在代入感中理解坚守的意义。这样也能呼应儿童文学理论中“以儿童本位为根基,兼顾社会价值传递”的理念。

内容编辑:编校质量生命线

进入编校阶段,我们像守岛人巡视海岛一样,逐字逐句检视文本。儿童文学的语言需要特别考究——既要保持文学性,又要符合儿童的认知水平,因此在审读文字时,我们要警惕成人化语言的侵入。初次通读稿件时,我发现作者在描写刘清伟的妻子庞虹冒着风浪上岛时,部分视角略显成人化。或许因为作者胡永红既是作家,又是编剧,写作时不自觉带入画面语言,但为使其更适合儿童阅读,我们向作者提出了修改建议。

编校不仅是纠错,更需要根据阅读体验调整文本呼吸的节奏。自然既是本作品的主旨,也是作者设置的故事背景。《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将故事发生地安置在热带海上孤岛,充分描绘了其间的动物、植物,塑造了一个万物生长、生机勃发的自然场域;同时为了展现主人公刘清伟守岛条件的艰苦及其善于学习的性格,作者安排其与大量动植物发生关联,如跟着猕猴寻找野果和草药等,并贴心地为这些动植物做了页下注进行介绍。但在审稿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科普脚注与正文灵动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风格差异太大,容易打断读者的阅读节奏。从内容而言,本作品始终是一部文学作品,而非科普作品。尽管时下科普板块是儿童图书市场的大热门,不少本书为了提高所谓的功能性而生硬地加入科普知识,但我们认为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

当然,放弃脚注并不意味着也放弃了对知识点的审查。为了确保科学性,我们在审校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以了解猕猴等动植物的特性,力求在尊重科学的基础上最大可能保留作者的创作。如刘清伟遇到蟒蛇时,文本对蟒蛇进行了细致的描写,其中有一句“颈部扩张呈扁平状”,校对老师在校稿时指出,这种特征属于眼镜蛇而非蟒蛇……也正因此,我们在审稿过程中也学到了很多自然知识,也算是意外收获了。

还有一点印象深刻的是,由于主人公为广东人,作家为使人物更符合地域特点,在对话中多采用粤语;而作为责编的我并非广东人,虽然平时在工作生活中连蒙带猜能听懂一些粤语,可一碰到稿件上的生僻粤语词就傻眼了,只好四处请教社内的本地同事,请他们对相关内容进行把关。

内容编校是一项繁琐而细致的工作,需要编辑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和严谨的工作态度。在这本书的编校过程中,我与其他编校老师一起,反复通读修改了十多遍,力求保证图书的编校质量生命线。

作品装帧:读者与图书的“对话”

封面是读者与图书的第一场对话,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也因此,封面成了做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难关,简直可以说是一波三折、数易其稿。

在最初的设想中,“万物生长”首先应该给人传达出生机勃勃的感觉,担杆岛应该到处都是一种蒸腾的生命力,正如作者在书中对于自然万物的赞美一样。同时,人物主角坚守海岛35年,毫无疑问拥有超出常人的意志力,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任凭岛上环境多么恶劣也岿然不动,可以通过破旧的石屋来隐喻这一点;但面对岛上猕猴他也有柔情的一面,因此我想封面必须能够传达出这种既有情节又有氛围、既有故事感又能传达情感的效果。但第一版设计图在刻画人物时笔触过于幼稚,一下子拉低了整本书的年龄层次,从篇幅、作者写作风格等各方面判断,本书的读者对象为小学中高年级以上,有相当的阅读能力,因此偏低幼的封面并不合适。而第二版封面又落入了过于写实的窠臼,设计出来的封面不符合少年儿童的审美,进度陷入停滞。

作为责编的我内心十分焦灼,因为那时内文编校早已完成,万事俱备,就差封面了。但是越着急越束手无策,领导安慰我,实在不行就用回第一版。听完这话,我反而镇定下来了:不能就这样妥协! 于是我和主任一边继续寻找插画师,一边借助工具画草图,构建出我们想要的感觉,并在第三版封面出来以后邀请具有美术基础的同事一起提出修改意见。在经过多轮修改之后,封面终于达到了我们想要的效果:人物背影宽厚而坚定,拿着望远镜巡视着宽广湛蓝的海面,身上的迷彩服是他守岗敬业的注脚;他的两只猕猴小友静静地蹲坐一旁,与他一同守望这一方天地,他们的身上洒满阳光,象征生命与自然的交融;远处灯塔静静地指引着方向,也是守岛人坚守的形象化身,简朴的石屋则鲜明地呼应了主题。当读者凝视封面时,会发现自己“站”在了孤岛之上,四周是汪洋大海,蓝天白鸥,从看到封面的第一眼起,他就进入了这个由作家打造的文学之岛。

除了封面以外,在设计内文装帧时我也融入了一些自己的小巧思。章节页用剪影的方式刻画了两只小猕猴天梭和岱山在林间跳动玩耍的形象,希望能给整本书增加一些活泼的气息;同时从每章提取出罗汉松、白腹海雕、小灵猫等关键元素,形成“海岛符号图谱”,也算是每章的小“剧透”。内文插图采用了经过特殊处理后具有水墨淡彩风格的照片,美编的技术处理使其脱除了沦为科普图鉴的嫌疑,避免过度写实限制读者的想象力;略显粗疏的水彩笔刷使其呈现出一种粗犷的生命力,烘托文本的苍茫感。而且这些照片很多都是作者采访调研、收集素材时实地拍摄的,意义非凡。在封面纸张选择上,我们选用略带粗糙触感的环保特种纸——当小读者抚摸书页时,仿佛能触到海风的粗粝与岛上植物的枝叶纹理。

营销推广:让故事走出书页

图书出版后,并不意味着编辑的工作就此结束,相反,图书营销这一场“攻坚战”才刚刚开始。早在选题策划时,我们就考虑过图书营销的问题。从内容上而言,这本书毫无疑问是一部质量上佳的儿童文学作品,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几年儿童文学尽管仍然是童书市场中码洋前三的大类目,比重却一直在下降。开卷数据显示,少儿文学市场逐渐呈现收缩态势,新媒体电商的整体拉动作用并不明显。也因此,这类的儿童文学书怎么卖,就成了选题策划之初需要攻克的难关。考虑到这本书的地域特性以及故事本身的特性,我们打算线上线下齐发力,“从海岛到陆地”,先深耕本地,再辐射全国。

图书下印前,我们就准备好图书资料包,与营销发行的同事讨论合适的渠道,并利用样书拍摄实物图,有针对性地寻找小红书上母婴、童书推广等领域的达人“种草”带货,搭建线上多平台宣传矩阵,与图书线下宣传推广形成合力。

新书上市1个月内,我们邀请作者在广州、珠海两地举办了线下分享活动。尤其是新书发布会,获得了珠海市图书馆的大力支持。珠海图书馆馆长表示:“《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无数像刘清伟先生这样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它也是一座灯塔,指引我们在浮躁中坚守初心,在时代变迁中寻找价值。”在新书首发当天,珠海图书馆和担杆镇政府就购买了接近五百册图书,给我们整个团队带来了不小的激励。

接下来,我们准备进一步推进这本书的营销工作,不断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和方法,把《万物生长·一个人的营盘》这部优质的儿童文学作品送到更多读者面前。

作家胡永红说:“每个人心里都有英雄情结,他们在某些时候会成为人们奋勇向前的灯塔。”原型刘清伟的戍边情怀打动了她,因此才有了这部别样的作品。随着作家细腻深刻的文字,守岛护林人的事迹将被永久定格在纸页当中,将会跟随历史的长河抵达千千万万孩子们的心田。

也正是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我才在编辑这本书的一年多时间里遇到诸多困难却始终没有放弃。在此之前,我主要的精力放在引进书项目上。相较而言,引进书流程较为固定,供编辑发挥的空间相对较小,因为有原版书珠玉在前进行打样,如果版权方严格的话,连封面都要与原版相差无几;而原创儿童文学则不然,从选题策划到组稿、内容编排、封面与版式设计,等等,一切都需要充分调动编辑的创造性,完全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毫无疑问,这个项目对我而言是巨大的挑战。幸好,功夫不负有心人,我最终交出了这份答卷。尽管还有很多不完美之处,但我相信,一名优秀的编辑就应该在挑战中成长,在磨练中积累,正如出版家邹韬奋先生所说:“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

(本文作者为新世纪出版社儿童文学出版中心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