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映芳的传说(侗族)

官逼民反  由于清政府残酷的压迫和剥削,用“折征”的办法,尽情搜刮百姓。所谓“折征”,即“如秋粮食,市价每石银一两,折钱二两,是加一倍也;复加以粮房票钱,催差杂费,又加一倍也”(见  光绪《天柱县志·食货志》)。这样的“折征”,农民要用三石米才能完纳一石米的皇粮国税。为了完纳粮钱,不少人不得不去“挖出亲尸殉葬银器以输官者”(韩超:《苗变纪事》)。在今天的天柱  和其他侗族地区流传下来的歌谣就是当时的写照。  欠官家粮,  欠财主债,  断头谷,生死债,  妻室儿女都得卖。  穷人欠下债,挖开祖坟揭开盖。  死人本无罪,  金银首饰不准戴。  钱加三,  谷加五,  九斗八年三十石。  钱粮倍加倍,  一石变三石。  地头蛇,  了不得,  打打利,  滚滚利,  利上利,  一年九个对本利。  利呀利,  富人得利,  穷人断气。  第一腊八犹自可,  第二腊八急如火。  一到年边三十夜,  第三腊八无处躲。  清官清到底,  要钱又要米;  “不酷不贪”,  一年三万。  清官下乡,  鸡鸭遭殃;  有吃有笑,  没吃变鬼叫。  官逼民反,  民不得不反,  若要不反,  钱粮皆免。  三十年一小反,  六十年一大反;  不到黄河心不死,  要到黄河心才甘。    聪明的姜牧童  姜映芳是天柱笨溪人,小时候读过两天书,后来父母相继早亡,加之家下贫寒,生活没有着落,只好到天柱胡家坪一带帮人家看牛。  一天,姜映芳正放牛到草地上吃草。有一个人讥讽地说:“人穷志不有,才跟牛屁股!”姜映芳顺口答道:“我牵牛,在前头;前头当大王,后头跟着走!”从那时,人们就称赞姜映芳说话风趣,  天资聪明,给他取了一个绰号叫“聪明的姜牧童。”长大以后,又从他祖父姜启践那里学到一身好武艺,成为一个智勇双全的侗家后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