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看封面,周其星老师《我在海岛当老师》一书就让我喜欢,封面上那座挺直又温暖的灯塔,放射出穿透蓝色海面的光芒,直抵每个教育者的心灵。这本书正与这座灯塔一样,发着光,教育的光,这本一份鲜活的教育手记,由一年支教经历淬炼而成,不仅记录了一位教师与海岛、与孩子的相遇,更在机械复制时代为我们保存了最珍贵的教育原生态:那些用心灵碰撞心灵、用生命影响生命的瞬间。
打开书,“一念生、风声起、波澜阔”的三部曲框架,恰似教师专业成长的隐喻,也显现出教化的力量。书里有个小小的实录,周老师初登南澳岛,学生练习时,将“嫩绿的柳条在春风里飘荡”改为拟人句,他们的做法就是直接加个“像”,“嫩绿的柳条像在春风里飘荡”,从字面上看,这是比喻、拟人修辞格不清晰,但周老师以他多年阅读推广经验,立刻就知道这是孩子们缺乏阅读。一念生起,事情就开始。他在海岛当老师,用诗歌唤醒想象,用阅读滋养心灵。待到后来,当孩子们徜徉童诗,自由写作,就显现出好的教育的模样,书中收录了童诗《云上的世界》,是对此最好的印证,这样的诗不会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生产,一定是带着最真挚触动的心灵产物。波澜壮阔,已在眼前。
我在“海岛”当老师,本书字里行间,反复出现的“岛”的意象尤为耐人寻味。这样一个既隔绝又开放的矛盾空间,恰似当代教师的生存境遇——很容易,或者不留意,教师似乎都会被困在各自的岛上:日常工作的桎梏、行政事务的挤压、社会期待的沉重。但是,周老师用实践证明,岛是必要的,重要的是不能让自己那座岛,成为“孤岛”。每一位老师都可以与孩子们有更多连接,彼此有更多的情感滋润,进行各种方式的交往,而这当中其实有风雨雷电,有波涛汹涌,一旦记录下来,进而传播,那么,所有的岛都会是一个热腾腾的教育现场,而非孤立无援的落寞之地。
再进一步讲,从教师专业本身,每个教师更可以成为“造岛者”,当周老师在海岛上架起手机直播日落,当他带着孩子们把“灯塔”变成诗歌课堂,这些虽然平凡却始终明亮的教育微创新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改变教育的不是宏大的理论,而是无数个“还是要做事”的坚守。
唯其如此,书中记录的与余凯老师的对话令人动容。当来自城市的年轻老师感慨“在大城市难觅成长”时,海岛的相对安宁反而创造了深度阅读与思考的空间。这种悖论直指教育的本质困境:我们拥有的资源越来越多,但滋养心灵的时间越来越少。周老师通过“机械训练培养不出语文素养”的清醒认知,以及“陪孩子完成一首诗”的教育耐心,为卷在优绩主义中的同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用微小而坚定的行动,追寻教育最本真的那一面。
周其星老师擅长童诗写作与教学,因此,书里特别值得关注的还有对“技术”的反思。在AI写作工具泛滥的当下,似乎“写作”也能是科技与狠活并举的流水作业,但是,周老师坚信,“技术写不出有灵性的诗”,这样的深思,并非反对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而是更加着眼于教育实践里精神的存在和心灵的掘进。机器可以改作文,但它不能倾听孩子的心声;大数据能够分析学情,它却看不到孩子眼中稍纵即逝的光,于是,教师职业的不可替代性更为突出。书中记录下的每一个教育细节——学生家长说“这一年没有虚度”,支教结束后“深圳班”的传承——都在诉说:教育的真谛永远存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温度里。
合上这本书,耳边回响起芬兰作家托芙·扬松的那句警示:“现代人的个人历史如同被封存在琥珀之中,静止不变”,周其星老师恰恰打破了这样的孤立与板结,他的海岛教育实践是一付解药——通过持续不断的创造,在教育的汪洋中筑造属于自己的精神岛屿。多年前,他荣获“全人教育奖”提名,如今,在《我在海岛当老师》这本书里,他再次恢复了教师作为“全人”的丰富性,教育是一段生活,学习是一段旅程,这段不可复制的光阴里,留给师生最珍贵的馈赠,就是让大家都成为了真实而丰盈的生命,在有限的条件里,创造无限的教育可能。
(作者系深圳市和平实验小学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深圳市地方级领军人才,国培计划北京大学小学语文项目组核心专家,中国教育报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百班千人公益读写计划总导师,著有《教书这么好的事》《教书·读书》。)